2007/09/22 | 第三方环境认证,令人担忧!
类别(我的日志) | 评论(0) | 阅读(3) | 发表于 16:18
一个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环境,被抓个准、查个实之后,往往会被环保部门要求"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完了,习惯性的做法,是企业要申请环保部门验收。比如最近曝光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家知名外企"日立建机"与"联合利华",就这样执行了相关的程序。 然而,最近一年来,公然污染中国水环境的企业们,除了接受环保部门的处罚和验收之外,突然间遭遇了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横中作梗",他们的行为被统一组织到一张网上,公布给了全世界。这家名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民间环保组织,成立时间不长,但他们开发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在中国却颇有威望。其实这个"地图"的信息早都存在,因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所有信息碎片,全都是全国各地环保部门正式公布的信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只是有心地把这些信息全部汇总起来,一个省一个省地集结,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用GPS定位,一张一张地拍下这间企业的尊容。我国政府部门公示的污染企业信息,就这样被他们有心地一一定位在中国地图上。每个人只要登陆"中国水污染地图"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到想了解的信息。为了配合这张"地图"的"发行",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中国二十几家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起了一个"绿色选择"倡议,倡议消费者行使"消费选择权",不购买高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些人还真的认同了这些环保组织的理念,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很多,不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权"报警器。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始逐渐有望受到全社会的"正当歧视"。污染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本来就是靠不支付环境伤害成本而获得的,因此,当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像过去那麽畅销时,想来多少会改良一下不重视环保的行为;而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在公众场合出现时,想来也会收敛一些,不像过往那麽不知羞耻GSM汽车防盗器、飞扬跋扈。 然而二十几家环保组织还希望做成一件事,就是推进有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的"第三方环境认证"。一家企业在表明自己"改过从善"时防盗报警器,光有政府的验收不够,光有企业的声明不够,必须有一家足够资质的、从事第三方环境认证的机构对这家企业的整改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有一家"当地公众信任"的民间环保组织全程参与以现场作证。因为企业与政府的渗透出来的信息,都可能虚假,都可能有缺陷。中国公众难以坦坦荡荡地参与环保事业,有 防盗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一直不把企业的污染信息心平气和地、详详细细地公示给公众:不是简化,就是隐瞒,因此,必须有足够公信力的环保组织,必须有足够公信力的第三方环境监测认证机构,才可能让公众的期待有所保证。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类似第三方监测、第三方监理、第三方检测、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认证、第三方诉讼的行为,在全国的许多领域也早都有实行,可就是在环保界尚未推广。因此,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们,非常希望对我国的此项事业有所推进。 目前,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已经收录了近7000家企业,这些企业正在环保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一一被"定位"。在7000家企业中,有那麽几十家外资企业;也许是急於挽回面子,也许是为了继续保持对消费者的"公信力",他们想了许多办法,以快速让本企业从污染"黑名单"上撤下来。除了积极地与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和环保部门"大力沟通汽车防盗报警器",通过说情、许诺、威胁,试图把当初挂在官方的"原始记录"全部清除。随之,壮起胆子,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络,希望早日把他们的信息从这家网站下撤出。 令人惊奇的是,在两方多回合的交锋和较量中,有极少数的外商独资企业,居然率先引领了"第三方环境认证"的潮流。他们在给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发来的"企业整改进度声明"时,在字里行间明确表示:我们愿意付费邀请一家有资质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对我们进行改进实况认证;在进行这个认证时,欢迎一家公众信得过的民间环保组织全程参加。只有它们两家的签字认同,才证明我们的环境整治行为达到了应有的要求。我们希望这能成为公司践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们的"率先垂范"还真将了中国环保界一军。首先,我们上哪里去寻找那麽多的民间环保组织?别说地级以下的城市,光是省会以上城市中,就有至少一半的城市,缺乏真正有作为的民间环保组织;有的城市,甚至连民间环保组织成长的土壤都不具备。而任何民间环保组织都是需要磨炼的,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公信力,又哪是一两年内能够培养得起来呢? 而执行具体业务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在中国也是少之又少。最近几年来,由於《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施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通过"环评"关。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环评",都采用第三方环境认证的方式。许多有先见之明或者有傍靠单位的"环保公司"、各省环科院之类,依靠先天赋予的"甲级资质",到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忙著替违法企业盖"环评许可章",暗地里资助了多家企业畅通了环保部门的审批关。 人们相信"第三方",是因为第三方必须公正、独立、执著、坚定,而中国诸多"环评公司"表现出了太多的丧失气节的逐利行为,看领导脸色,任甲方收买,贪蝇头小利。每一件亏心事,都会遭受社会的质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期望中国的环境监测认证行业,进一步承担起监督企业整改的责任,会有多大的可能呢?这个行业会有多少的骨气和实力,来践行他们本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呢?因此,我那多疑的心,很难浮起对中国第三方环境认证的基本信任。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36]
我的日志[36]